南昌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20-2025年发展规划
一、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抓手,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科学化、规范化建设。
(1)完善制度建设,强化闭环管理。
贯彻落实“规范决策、规范管理、规范执行”方针,及时掌握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政策和法规,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抓手,结合工作实际,进一步深入研究已有制度,完善制度框架体系,确保治理模式、业务发展、财务情况及传播倡导等各项工作规范开展、高效执行。从依据法律法规到瞄准赋能和有效,以制度建设的不断升级回应各方需求。每年召开至少2次理事会,保障基金会健康有序发展;继续实施理事长办公会工作制度,集体商定重大事务,确保基金会运转提质高效。
(2)加强信息化建设,实现精准管理。
加强基金会信息化建设,协助项目管理、助力信息披露、维系公众网络。以项目运营为主线,实现精准化、过程化管理。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捐赠项目管理的共享机制,针对项目特点优化管理细节,建立科学完整的规范性程序,突破具体项目分散化管理方式,确保项目在设计、实施、完成等管理过程中的完整性、系统性、连续性。运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新兴技术,对项目的实施过程、安全性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管理,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。
(3)加强队伍建设,提高综合素质。
合理配置基金会各岗位人员数量,加强培训,学习商业领域的创新理念、有效方法和成熟工具,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;每年组织一次基金工作专项培训,提高全校基金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运营能力,确保校院两级互通有无、紧密协作;以国家号召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为契机,更广泛地普及师生、校友的公益慈善理念,积极向社会各界、向身边企业宣传推介学校办学发展理念,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,努力让公益慈善行业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光和热。
二、以拓展筹资渠道为重点,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精准发力。
(1)升级筹资思路,拓展筹资渠道
基金会继续主动作为,以学校办学目标和事业发展为根本,不断汲取各高校基金工作的先进经验,围绕“基金+”的工作思路,把提高筹资能力作为重要职责,贯彻“用心走出去,用情请回来”的工作方法,对外将筹资“扩面”至非校友群体,瞄准“海内+海外”“校友+非校友”,对内将执行“下沉”到学校各单位,发动“学校+学院”“在职+退休”,持续推动制度体系完善和内涵式发展,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(2)凝聚工作合力,强化资源筹措
紧密结合工作实际,持续优化工作流程,持续优化决策程序、项目执行流程等方面的工作,研究修订《南昌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》、《南昌大学筹资奖励办法》充分调动全校积极性。打通校内捐赠类科研项目实施渠道,助力学校科学研究体系和平台建设。召开全校校友基金工作联络人培训会,搭建沟通平台,加强政策宣讲和专项培训,促进基金工作规范化建设。加强调研走访,梳理各方需求,解决各级职能部门、各学院实际问题,提升工作能力,形成涵盖学校各个单位的校友基金工作网络。
对外加强联络,拓展筹资工作半径,对内总结经验,深入挖掘项目资源,抓牢项目打造,争取建成更多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筹资能力的项目。拓展交流合作渠道,为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校友/社会企业宣传和塑造企业形象提供助力,实现互惠双赢。结合学校及捐赠方实际情况,优化募捐项目设计,尊重多样化捐赠方式,重视小额捐赠。
4.以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为关键,加快将捐赠诉求转化为学校事业发展动力。
促进项目管理水平,释放品牌赋能效应。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研发、申报、实施、结项的科学化管理流程,实现基金会对每个项目的跟踪、管理、实施、监测、成果收集与绩效评估等各环节的实时掌控,确保项目具有前瞻性、规范性,达到信息化、效能化。发挥项目预算对项目执行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,以捐赠方意愿为前提,细化项目内容,确保预算制定合理有效,着力提升预算执行率,促进捐赠资金使用效能,力争每年协议和到账金额由增幅,三年存量资金过亿元。持续构建校内协同机制,优化基金会管理系统,形成统一信息共享机制;加强全流程协作行动,建设捐赠项目检查落实机制。注重过程管理,赢在工作细节,为捐赠方及执行项目建立档案并做好更新及管理,构建“服务”和“真情”为中心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以优质项目为主体,辐射捐赠方,主动实现公益诉求。同时,围绕学校发展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,借助大师、大楼、大爱,在高端人才引进、讲席教授、科学研究、学生培养等方面打造品牌项目,通过良好的宣传推广工作,进一步满足捐赠诉求,增加捐赠黏性,增强项目品牌价值,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助推学校事业发展。
5.以构建保值增值体系为突破,补全基金会运营短板。
调研资金体量相近的高校基金会,借鉴较为合理的投资活动开展方式,制定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推进计划;做好投资配置,选择回报率与信用度都较高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,发挥内生性投资能力的重要作用;邀请金融、法律、财务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优秀校友组成基金会投资专家委员会,为投资活动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;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,补全基金会运营短板,提高基金会投资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;制定投资计划,提升基金会资产长期保值增值能力,做到风险可控,回报可期,形成良性循环,争取达到收益率4%的目标,实现资金管理和运作的双轮驱动。
6.以涵养善意氛围为载体,引领公益文化新风尚。
江西省在国家经济发展、结构性布局等方面处于“洼地”,但同时也是拓展公益事业、挖掘慈善资源的“高地”,培育捐赠文化氛围是学校自主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重要动力。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,加强透明度,提升基金会公信力;充分利用各类媒介渠道,以讲好南大故事推动项目宣传,有计划、有延续、有特色、有情怀、有深度地进行项目实施全周期全过程展示,加深公益慈善文化价值传递,逐步实现受众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;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,关注学生感恩教育,养心养善,培育潜在捐资人,播撒慈善意识,丰富大学育人功能;通过精品项目打造和精准执行,构建多元反馈机制,提高基金会影响力,涵养慈善捐赠文化,以公益责任展现正向价值,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